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近日,常州冶金技师学院数字服务系红石榴讲师朱子逸老师带领各族学生们,走进邢粮梳篦体验馆,参加“赓续文脉,传承非遗”——新闸街道民族团结宣传月主题活动,沉浸式体验常州梳篦非遗技艺,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匠心对话:千年梳篦溯文明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邢粮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走进邢粮梳篦,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他们不仅参观了精美的梳篦作品,还聆听了一堂生动的“梳篦文化课”。常州梳篦历史可追溯至魏晋时期,至今已有 1600 多年,制作工艺精湛绝伦,造型独具韵味,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被誉为“宫梳名篦”,闻名遐迩。邢粮老师感慨道:“从‘文亨穿月’的传说,到清代‘梳篦世家’的兴衰,梳篦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坚守。”
共制梳篦:指尖技艺系同心
在实践环节,各族学生化身“小匠人”,在邢粮老师指导下体验梳篦制作。老师现场展示了梳篦制作的精湛技艺,从选材的讲究,到开齿、打磨、雕刻等工序的精细操作,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和对技艺传承的执着坚守。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拿起工具,体验梳篦制作的乐趣。起初,他们小心翼翼、手忙脚乱,但随着不断尝试,逐渐掌握了技巧,变得得心应手,全身心投入到制作过程中。
共筑情谊:非遗为桥聚人心
随着梳篦制作实践环节的结束,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感受。李玥学生激动地说:“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常州梳篦,今天亲手制作,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精妙和传统技艺的不易。”陈心怡学生也表示:“这次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
此次活动以梳篦为媒,让非遗技艺成为民族团结的“活教材”,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双重使命,书写了文化根脉与民族深情交融的生动篇章。 (数字服务系供稿)